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浙江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浙江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非遗博览会期间,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一楼北门小舞台,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非遗演出。小舞台的演出以曲艺说唱的形式为主,包括山东快书、金钱板、长子鼓书、四川清音、陕北说书、扬州评话、福州评话、福州伏艺、宁夏山花儿、赣州客家古文、赫哲族伊玛堪、济南皮影戏等,十几种曲艺每天轮流演出一遍。若是一天天看下来,保证能对全国各地丰富多元的说唱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赫哲族伊玛堪是其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曲艺演出形式。“伊玛堪就是‘说唱’的意思,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表演没有乐器伴奏,主要靠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故事情节。”黑龙江同江市非遗中心主任李鼎仁向新黄河记者介绍。

  很多人是从郭颂的《乌苏里船歌》第一次知道赫哲族:“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生活在船上的赫哲人如何在江面撒网捕鱼。李鼎仁向新黄河记者介绍:“赫哲族作为北方的渔猎民族,过去主要以捕鱼为生,打上来的大马哈鱼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做成服饰。这次来到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演出,赫哲族伊玛堪演员以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惊艳亮相:精心制作的白色鱼皮演出服不仅华美,更是赫哲族文化的象征。鱼皮经过特殊处理,变得柔软而坚韧,在光下闪耀着珍珠般的光泽。演员头戴的皮毛装饰,象征赫哲族人狩猎所得的动物,既保暖又增添了一份野性之美。他们脚踩长靴,靴子上装饰着精美的图案,每一步都显得铿锵有力,仿佛踏着历史的节拍”。

  随着音乐的响起,演员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伊玛堪的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将观众带入了赫哲族的历史长河。他们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讲述着赫哲族的传说和故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乌苏里江畔,感受着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

  据了解,赫哲族伊玛堪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7个入选项目,意味着“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已经进入国际视野。

  “这主要是因为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李鼎仁解释,“伊玛堪作为一种说唱形式,它对于赫哲族来说,在其语言、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等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赫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也导致伊玛堪只能靠口头传承,因此,传承伊玛堪最重要的便是能够熟练掌握赫哲语,并靠口头传授技巧、师徒传承的学徒制进行传授,对伊玛堪进行不断的创作和翻新。但是,目前,5000多人的赫哲族只有几十人通晓自己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消失,会让我们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李鼎仁表示,为了做好对伊玛堪的抢救性传承和发展,黑龙江同江市非遗中心一直在积极做工作,例如,通过采集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希望能对伊玛堪这种古老的说唱形式进行梳理、整合、传承、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民间说唱艺术。“今天来到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演出的这位赫哲族伊玛堪小演员骆婉盈,年仅5岁,她是跟随她62岁的姥姥、赫哲族伊玛堪演员齐艳华一起来演出的!”李鼎仁说。

  这位5岁小演员骆婉盈在演出时,有大段使用赫哲族语言说唱的演出环节,她的声音尚且稚嫩,但她将台词熟练地说唱出来。观众被这独特的表演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演员的身影,手中的相机和手机不停地记录着这难忘的时刻。当表演达到高潮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赫哲族伊玛堪演员精湛技艺的认可,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尊重和支持。

  观众王先生是特意来非遗小舞台追星的:“我是黑龙江作家迟子建的粉丝,对东北大地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故事充满感情,今天特别来看演出并与伊玛堪传承人合影留念。”另一位观众也真诚地表示,“尽管我听不懂赫哲族语言,但我被他们的演出吸引了,感觉很新颖。我已把演出全程录像,回去细细欣赏研究”。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