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我不愿揭中国人的短但中国人有三个很大的缺点需要改变
当时中国的文人学者为了探讨救亡图存之路,邀请了国外知名学者访问中国讲学,不仅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更是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
1921年,英国着名哲学家波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受着我国着名学者梁启超的邀请来中国讲学。罗素在中国深入考察十个月后,周游中国几大城市,目睹了中国人的现状,在临走之前却公开表示,中国人有三个很大的缺点,引起了舆论大波,造成了中国思想学界的抗议和反抗。
罗素1872年出生在英国,乃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国际知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西方哲学的领军人物,享誉国际的“思想大亨”。
罗素从小出生在英国的贵族家庭,本人也是世袭伯爵。由于父母的开明自由教育,使他从小获得自由生长的空间,获得丰富的阅读量和思考空间。
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罗素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学术之路也是非常显赫。他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深度学习了数学、逻辑和哲学,获得一流的荣誉学位,为将来学习研究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之后的罗素,往返于欧洲几所高等学府,如柏林大学等,做专门的哲学和数学的演讲和教育工作。在所有学科中,罗素最感兴趣的就是哲学。罗素对哲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依托当时社会现实去观察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此外,罗素还写了不少关于社会问题的文艺作品,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讨论。
罗素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像许多文学家一样死板认同于某个观点,相反更是喜欢创新和认知自己的认知,更是欣然接受新观点和新认知。由于崭新的哲学认知方法和追求黑格尔式的哲学大百科全书,这也使罗素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享誉世界的“思想大亨”,被尊称为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博学的思想大师。
虽然罗素出身于贵族,本人也是世袭伯爵。但如他本人说的,自己一生被三种激情支配,一种是对爱的渴望,二是对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不堪忍受的悲哀。
所以,罗素就是凭借着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出身高贵的他,却毅然背叛自己的贵族家庭。他同情社会底层老百姓,主动接近劳动人民,坚定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早年时候的他,潜心研究马克思的着作,将《共产党宣言》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着作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社会底层民众饱受战火的蹂躏,饥寒交迫,生活中都是洋溢着血和泪。对于人类苦难有怜悯之心的罗素,自然不忍心看到底层民众饱受战争的痛苦,于是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战争,并且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未来如何防止战争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