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死缠绵的痛楚是个什么梗?
雪是一种迷人的自然现象,无论是趴在窗边观赏六角形的规整雪片从天而降,还是看着积雪将大地渐渐覆盖到一片纯白,都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
而粉雪因其松软而细腻,在滑雪时能给人一种独特的悬空漂浮感,加上摔倒了还不疼,得到了众多滑雪爱好者的追捧。
首先,雪并不是结了冰的雨,而是当大气温度足够低的时候,水蒸气跳过液体状态,直接从气体凝华成固体的小雪晶 (小于0.1 mm) 。当小雪晶在云层中翻滚,周围的水蒸气在此不断凝华,使小雪晶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直到它太重了而无法留在空中,便成了掉落的雪花。
几乎每一片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雪晶在翻滚吸纳周围水蒸气时,并不一定像上方示意图中那样,仅仅从“侧面”开始横向积累凝结更多的水分子。它们也可能纵向发展,变成板状、柱状、针状、枝状甚至杠铃状。
雪花最终会形成什么形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组合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雪花,更重更厚的 针状小雪晶 通常在气温处在-5℃~0℃之间,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时形成,当温度低于-20℃且空气中水分较少时,往往会产生小盘子或柱子状雪花。
最 完 美的粉 雪雪片生成于0℉~10℉(约-17℃~-12℃)之间,它们完美的六边形和树枝状大分支让雪片倾向于轻轻迭在一起,而不是被紧密压实,确保了新雪里含有大量的空气,密度在30 ~ 50kg/m³的范围内。
不过粉雪要堆积成雪道,光有完美的雪片还不行,风力条件也很重要。通常山顶附近风速低于每小时15英里的地方更易见到粉雪,否则太强的风会把积雪卷起来,让它们紧紧堆在一起,不再保持松散。
滑雪爱好者找粉雪并不是靠拿着放大镜观察雪片的形状,而是靠一项更直观的指标:雪液比(Snow-to-Liquid Ratios)。雪液比越高,雪的质量越轻,反之亦然。
如果取30cm厚的新雪,融化后形成3cm深度的水,那么雪液比就是10:1,说明雪比较“重”。大多数山区雪场的常见雪液比在12:1,所以当滑雪者遇见一块雪液比为20:1的粉雪时,都会相当兴奋。
粉雪松软干燥,雪片互相贴得不紧所以在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空气(空气能占粉雪体积的90%),滑行起来极其顺畅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支撑,摔在上面也像被气垫托住一样,当然不会摔疼。
顺便一提,与粉雪相对应的湿雪并非一无是处,尽管它们潮湿而厚重,滑行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摔倒在上面也更痛。但湿雪容易互相黏在一起的特性让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
然而,粉雪的完美里却潜藏着危险。2023年12月23日,一名中国籍女游客在日本新潟县滑雪时,因摔倒后吸入粉雪导致窒息不幸身亡。
粉雪因为特别松软,摔倒时虽然像有气垫托着般不太疼,却容易让人陷得很深,难以单独爬起来,且容易在滑手倒地时灌入口鼻,被动吸入,导致窒息。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风险是:松散的雪会在树干边缘形成数尺深的树井。70%的浸雪窒息事件 (Snow Immersion Suffocation) 是由树井导致的,雪坑里松散的积雪就像流沙一样,身体的重力不断把人向下拉,直到松散的粉雪覆盖鼻子和嘴巴。倘若滑雪者倒下时与地面的夹角大于30°,就几乎不可能自行爬出来,如果没有同伴从外侧协助,在几分钟内就会像溺水那样变得非常危险。
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滑雪的潜在风险还有很多。从摔伤、冻伤到遇见雪崩都有可能对参与者造成或轻或重的伤害。
如果你掉向一棵树,抓住树枝或树干,防止自己掉进树井里。不要挣扎,尽量保持空气清新,等待同伴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