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书写一座山的传奇
景迈山,一座被大自然宠爱的地方,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得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观赏、寻求合作。面对这一机遇,普洱上下共同努力,只为更好书写景迈这座山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普洱牢记这一理念,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景迈山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和规划为支撑,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高标准、全方位、系统性地保护好这一文化瑰宝。普洱市在景迈山全面实施《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修编,编制完成惠民镇国土空间规划、景迈山行政村村庄规划;出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管护技术规范》,从古茶林地管理、植被管理等8个方面对景迈山古茶林管理作出规范;严格执行《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采取局镇村三级联审、专家全程指导、文物部门审核的方式,审批社区新建房屋115间,修缮文物6间;修订完善景迈村、芒景村村规民约,对古茶林保护、传统民居维护、森林保护、卫生习惯养成等进行了约定……
“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这是景迈山布朗族种茶祖先帕哎冷留下的遗训。
“千百年来,我们村民谨记祖先遗训。”景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赛乱目光坚定地说,“禁止毁林开荒、毁林种茶、毁茶种地、围割树皮等行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普洱市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和“游在山上、住在山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布局景迈山古茶林和澜沧县惠民镇片区旅游发展空间,配备完善茶旅基础设施,着力构建“四时可游、四季能游、四处宜游”的茶旅融合新格局。
“我们积极构建‘山上原生态保护、山下开发利用’的空间发展布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介绍,“山上”以重要的遗产地保护和文化体验场所为主,“山下”作为遗产价值综合展示、茶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综合服务配套的区域,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山上山下互补演进、联动发展。
发展不断、传承不息。为了保护传承好这片珍贵的古茶林,景迈山人立足未来,坚守着生态传承、文化传承、文艺传承三条主线,让林文化景观穿过历史年轮,源远流长,引人瞩目,更加光彩迷人。
在景迈山上,每一位村民都是这方水土活生生的“教科书”。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古老方式将景迈山的文化传承保护精髓代代相传,成为本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并滋养着子孙后代,他们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保护条例和措施,确保了古茶林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积极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
景迈山,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从古老的种茶、采茶、制茶技艺,到独特的饮茶习俗、茶歌茶舞、民族习俗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政府积极支持景迈山文化传承工作。在山上,通过深入挖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内涵,完善遗产地、行政村、自然村3级遗产阐释展示系统,增设200余块保护牌和说明标识牌,全面展示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组建培养52人的专兼职讲解员队伍,逐步形成由专家讲解到人人参与讲解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普洱·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景迈山成功申遗庆祝系列活动、澜沧2024年扩塔节(春节)传统民俗系列活动、景迈山春茶开采节等,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景迈山文化。
文艺作品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情感与记忆。而景迈山上悠扬的歌声与灵动的舞蹈,则展现了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景迈山上歌声悠扬,离不开当地对年轻人文艺培养的重视。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芒景村村民而肯说:“虽然我不是非遗传承人,但村里还是会请老师,根据我们喜欢和擅长的内容教我们歌舞、乐器等。”
在此氛围中,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由普洱市打造的原创音乐剧《景迈有嘉木》,在昆明剧院与普洱大剧院的舞台上璀璨绽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与热烈反响。书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巡礼》、诗歌《臆想景迈山》、散文《景迈大寨》、绘画《景迈茶香》等作品,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漫步于景迈山,亲身体验那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人与茶之间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迈山,正在持续加强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景迈山,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情怀。